close

  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4月8日訊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,4月5日,第8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(TIFA)在華盛頓召開,會後,台“經濟部次長”卓士昭表示,美國再次拋出希望臺灣進口美國豬肉的議題。“美豬”再次叩關,民眾關切。對此,卓士昭表示,臺灣的“牛豬分離”政策未變。
   豬農喊話
  事實上,觀察島內媒體報道不難發現,但凡台美TIFA登臺,豬肉議題就會被無意外地端上桌。2013年,TIFA重啟談判,在復談的首次會議中,美方代表就提到了美國豬肉進口臺灣議題。台當局多次重申堅持“牛豬分離”,台“立法院長”王金平也曾表示,臺灣要開啟美豬進口,要比美牛多出十倍以上的困難。
  開放美豬更難,理由是,臺灣豬肉消費量是牛肉的七倍,島內民眾又喜歡內臟,各界對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存有高度疑慮。而且,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對含有瘦肉精的豬肉禁止進口。島內媒體有評論稱,台當局多次強調“牛豬分離”政策不變,如此一旦立場失守,不但會遭致豬農反彈,更會釀成不可收拾的政治風波。然而,美國卻連連抱怨,台方沒有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規定,訂定豬肉瘦肉精最大殘餘容許量標準,仍限制美國豬肉進口。
  當然,在各界對美豬會否闖關的關切中,除了對民眾健康安全的考量,還有對臺灣養豬產業的擔憂。臺灣媒體5日報道,這10年來,臺灣養豬業持續萎縮,不論是養豬場或是養豬數都呈現下滑趨勢。養豬協會委托臺大農經系教授陳政位、“農委會”前“副主委”黃欽榮規劃白皮書,要求官方正視養豬產業競爭力落後。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說,養豬產業面臨困境,卻得不到當局明確產業計劃支持,讓大家對未來感到茫然。黃欽榮則說,產業萎縮、人口老化,加上貿易自由化成為趨勢,養豬業備感競爭力不足。“白皮書”研擬五大策略,希望當局幫忙提高生產效率、降低生產成本。
  數年前,當美豬叩關的議題出現時,數千豬農上街抗議,怕的就是美豬真的進來了,台豬就沒有市場了。 如今,養豬產業本身的競爭力已經不如從前,臺灣養豬協會甚至提出希望台“農委會”比照16年前,啟動二次離牧,讓想離開產業的豬農有“退場機制”。此時此刻,美豬果然來了,有業者直言憂慮,臺灣養豬業會不會崩盤、破產?
   難以迴避
  “牛豬分離”,意思明白,臺灣已經在進口美牛。2012年,美牛闖關的過程,絕對是當年島內最大的熱點。當年的7月25日,臺灣“立法院”通過了美國牛肉進口法案,給遷延許久的拉鋸戰畫上了句號。美牛過關之前,美國也是向台方多次提出訴求,爭論討價還價的過程長達六七年之久。過去,臺灣制定農產品進口策略時一直把保護農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,進口美國牛肉成了第一個反面例子。
  開放美牛之時,台當局表示,“牛豬分離”,不會連豬肉一起進口。台“經濟部”也表示,台當局已經多次透過各種管道溝通,向美方說明馬當局“牛豬分離”的處理態度和立場。但養殖戶還是會擔心,保護屏障已經被美牛撕開了第一道口子,會不會有二有三呢?
  美牛案是馬英九連任後推動的,民眾因此批評馬英九“連任了就不是他了”,不過,有媒體一句道破,美牛有不得不開的壓力。不進口美國牛肉,就沒有“正常的台美關係”。TIFA是臺灣與美國在1994年簽訂的一個貿易談判平臺,2007年因美牛進口受阻而中斷。美牛闖關成功,TIFA果然隨後重啟會談。
  拒絕美豬,臺灣民眾擔心會傷害他們的健康,養殖戶擔心會傷害了他們的錢袋。面對美國“未來臺灣以科學基礎建立食品安全檢驗機制,對重振台美雙方關係非常重要”的直接喊話,有島內媒體稱,美牛問題戳穿了貿易自由化的背後,美國和臺灣地區之間原無平等和尊嚴可言。進口美牛是臺灣妥協的產物,而美國所握的籌碼,多到讓臺灣無從選擇。可以預見,美豬闖關未來仍將是台當局不得不直接面對的議題。責任編輯:蘭文  (原標題:“美豬”再“叩關”引島內關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mqxrqpqlbop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